幽香撲鼻
現今生活中,人們噴灑香水讓自己的品味更突出,也使用香氛讓家居生活更怡人。誠然,中國古時,古人早就想出各種製香方法,除了開發了許多調香配方,也有不同的調香手法,例如隔火法,香品不直接接觸炭火,而是將香品放在薄瓦片、鐵片、銀片等薄片上炙烤,這樣香氣能自然舒展,而無煙燥氣。清朝時期,隨著西洋鼻煙在中國的流行,鼻煙壺的製作日益精美,成為一種風尚,更帶動一股收藏風氣。
香氣雅事
明清紫禁城對「嗅覺」品味要求很高,繼承古代焚香文化,也發展出許多精美香具。材質有銅、瓷、琺瑯、玉等。造型亦豐富多姿,如香爐、香盒、香筒、香囊等。明清時期還流行爐、瓶、盒三件一套的香具組合,以及專門放置的家具 -- 香几。後來西式香水也走進了紫禁城生活中,使宮廷香事更為豐富。
清 碧玉鏤雕雲龍香筒
清 碧玉鏤雕雲龍香筒
故宮博物院提供
金花絲嵌寶石爐、瓶、盒
金花絲嵌寶石爐、瓶、盒
故宮博物院提供
爐的蓋、耳、足、座都是金花絲嵌紅、藍寶石和綠松石。爐身嵌綠松石組成的鎖子紋。金花絲嵌寶石瓶在松鶴托座上。瓶中插有鏟和箸,鏟用以鏟平香灰,箸用以夾香料。盒用作盛香料用,下方有梅花托座。
爐瓶盒組合香具使用方法:
- 打開爐蓋,再執銅鏟鋪平爐灰;
- 打開香盒,執銅箸從盒內夾出合香塊,置放於爐灰上;
- 點燃合香,放回爐蓋。
掌上萬象
清代宮廷對嗅覺品味、掌上清玩的極致追求,以致清代鼻煙文化大興。鼻煙是以煙葉研磨後加香料製成的細粉。清人認為鼻煙有驅寒、治頭眩、開鼻塞、明目、避疫等功效。鼻煙最初是西方傳教士進貢給康熙皇帝的禮物,後因人們時常吸鼻煙,遂製成樣式新穎美觀、方便攜帶的鼻煙壺,非常流行。
鼻煙壺由清宮造辦處與御窯廠等機構製作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時鼻煙壺製作更盛極一時,皇帝常以鼻煙壺賞賜臣下,在展現高超工藝同時,也增進帝王與臣子之間的親切關係。清代鼻煙壺材質非常多樣,有玻璃、金屬胎琺瑯、玉石、瓷器、內畫等。鼻煙壺上繪畫題材無所不包,只要展開手掌,就能欣賞到鼻煙壺上的山水、人物、草木鳥獸蟲魚,真可謂掌上萬象。
清乾隆 金屬胎掐絲琺瑯與畫琺瑯西洋人物雙耳鼻煙壺
清乾隆 金屬胎掐絲琺瑯與畫琺瑯西洋人物雙耳鼻煙壺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
清乾隆 紅雕漆「五蝠捧壽」鼻煙壺
清乾隆 紅雕漆「五蝠捧壽」鼻煙壺
故宮博物院提供
清 光緒三十年 馬少宣 玻璃內繪雙歡圖鼻煙壺
清 光緒三十年 馬少宣 玻璃內繪雙歡圖鼻煙壺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
由於玻璃光滑,顏料難以附著,玻璃內畫鼻煙壺製作時需先用砂紙在內壁打磨,再用特製的竹筆在內壁繪製圖案。
這只鼻煙壺一面畫有兩隻獾在嬉戲打鬧,一面以楷書寫上蘇軾的詩《春宵》,由內畫鼻煙壺京派四大家之一馬少宣製作。馬氏以其「一面詩,一面畫」而聞名。他創作的內畫鼻煙壺還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。
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透明地荷花鼻煙壺
清 乾隆 玻璃胎畫琺瑯透明地荷花鼻煙壺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