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醇可口
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《隨園食單》中「器具須知」一條曾說:「美食不如美器⋯⋯惟是宜碗者碗,宜盤者盤,宜大則大,宜小則小,參錯其間,方覺生色。」這說明了美食與盛器之間的密切關係。精美的餐具與佳餚相呼應,為宮廷的餐飲體驗增色不少。紫禁城聚集天下珍品,全國尚品美食匯聚,自然也蒐羅了許多與宮廷美食相配的精美餐飲器具。
故宮100:皇室炊煙
本視頻來源自YouTube CCTV紀錄頻道
奶茶:走糖加鹽?
港式奶茶俗稱「絲襪奶茶」,是港式飲食文化一大標誌,一般以紅茶配以淡奶沖泡,口感上追求濃厚香滑,其製作技藝更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。清朝宮廷與現代人一樣,非常喜歡喝奶茶。那麼,清朝的奶茶和我們平時喝的有什麼區別呢?
清代宮廷延續其作為遊牧民族的傳統,奶茶一般使用適量牛奶、牛油、茶湯熬煮而成,奶香醇厚,肥澤滋補,最重要的是要加入鹽。原來,清朝宮廷飲用的奶茶是鹹的。《大清會典則例》中詳細記載了乾隆年間皇太后、皇帝與皇后、皇貴妃、貴妃、皇子、福晉等不同品級人物所用不同乳牛數量,看來奶茶的享用還會受現實條件所限,而全面仔細的等級規定也反映了奶茶在宮中的風行。
清 和闐白玉錯金嵌玉碗
清 和闐白玉錯金嵌玉碗
故宮博物院提供
108顆寶石鑲嵌在白玉碗上,與金片嵌飾的葉子相呼應,顯得華美非凡,難怪乾隆皇帝寫詩稱讚:「酪漿煮牛乳,玉碗擬羊脂。」並注釋:「即奶茶,國家典禮,御殿則賜茶所以示惠聯情也。」可見在國家級慶典活動上,御賜奶茶是較高規格的禮儀活動,意在促進君臣之間的情誼。
清 乾隆款掐絲琺瑯勾蓮紋嵌石多穆壺
清 乾隆款掐絲琺瑯勾蓮紋嵌石多穆壺
高:53.4cm 口徑:10.4cm
故宮博物院提供
磕肥、加非
或許不少現代人的早晨是從一杯咖啡開始。咖啡大概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,隨著西餐飲食一同來到中國。剛開始時,咖啡並無統一譯法,出現過「高馡」、「磕肥」、「加非」等有趣的譯名。清朝光緒年間已有西餐廳,咖啡隨之而更流行。《清稗類鈔》中還記錄了袁世凱每晨早餐吃雞蛋六枚,喝一大杯咖啡或茶的趣事,可見當時咖啡在上層社會中已很流行。傳入香港之後,喝咖啡不僅是一種時尚,也是愛好者的身份象徵。
一百多年前人們是如何喝咖啡的呢?根據美國傳教士瑪莎•福斯特•克勞馥在為中國西餐廚師所寫的教材《造洋飯書》記載,「猛火烘磕肥,勤鏟動,勿令其焦黑。烘好,趁熱加奶油一點,裝於有蓋之瓶蓋好,要用時,現軋。」飲用時,常常加奶。晚清詩人毛元征的詩提到喝咖啡:「飲歡加非茶,忘卻調牛乳;牛乳如歡甜,加非似儂苦。」看來當時黑咖啡不流行,喜歡加牛奶飲用。清末已經出現粉末狀的咖啡。根據美國博物學家約瑟夫•比爾•斯蒂爾在《福爾摩莎及其住民:十九世紀美國博物學家在台灣的調查筆記》記載,1874年,一名傳教士送給一位老婦人一些咖啡粉,並教她加糖煮熱來喝。
清 銀咖啡具-竹節柄壺
清 銀咖啡具-竹節柄壺
故宮博物院提供
玉液瓊漿
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,祭祀、宴饗等場合都少不了飲酒。紫禁城中與酒有關的藏品也很豐富,其中酒具材質有瓷、金銀、犀角、琺瑯、玉等。
酒雖醇美,卻不宜過量,古人早已提倡要節制飲酒。《明實錄》中記載太祖朱元璋強調應少飲酒,不以口腹累人的御旨。清太祖努爾哈赤亦有酒戒言論,以限制清宮過度飲酒而帶來的負面影響。明清紫禁城平日大體上遵行節制飲酒方式。
清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
清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
清 「金甌永固」杯
清 「金甌永固」杯
華勒斯典藏館提供
華勒斯典藏館藏有兩件「金甌永固」杯。左邊一件為銅鎏金,右邊一件以高純度黃金打造。兩杯點翠為地,杯身兩側為變形龍耳,三足做成大象的樣子,寓意太平有象。杯身鑲嵌珍珠、藍寶石、綠寶石、紅瑪瑙等各色珠寶。這是皇帝專用的酒杯,「金甌永固」寓意江山一統,疆土永固。北京故宮博物院現亦藏有一件「金甌永固」杯。
明 犀角雕折枝荷葉形杯
明 犀角雕折枝荷葉形杯
故宮博物院提供
明代以犀角製杯漸多,犀杯材質珍貴,多用於酒宴中勸酒環節。李漁在《閒情偶寄》中寫到:「美酒入犀杯,另是一種香氣⋯⋯玉能顯色,犀能增香,二物之於酒,皆功臣也。」可見當時人們認為犀杯具有增酒香的功用。
此犀杯以整角雕造,作「一把蓮」式。杯身與流並非粘接而成,乃是先取犀角雕刻,再經加熱變形處理,彎曲而成。
清 銀燒藍暖酒壺
清 銀燒藍暖酒壺
故宮博物院提供
果品糕點
明清時紫禁城宴會或平日進餐時都少不了果品糕點的身影。清宮延續盛行食用果品點心的風尚,還特設果房以供應宮廷乾鮮果品。果品種類極為豐富,有乾梨、枸杞、哈密瓜、葡萄、香橙、檳榔、陳皮、蓮子、桂圓,還有特製的蜜餞、糖青梅、糖桂花等。這時期的清宮果品盛器豐富,常用大盤、攢盤、攢盒作盛器。
清 粉彩像生瓷果品盤
清 粉彩像生瓷果品盤
故宮博物院提供